虚拟化 频道

桌面虚拟化:自如应对计算爆炸式增长

  桌面虚拟化:自如应对“前台”计算爆炸式增长

  从有现代计算的那一天起,多台设备协同计算就一直是永恒的话题,并逐渐演变出“主机/终端“、”客户机/服务器(C/S)“、”浏览器/服务器 (B/S)“等不同时期的模式。但无论何种模式,都反映了同一个指导思想,即”前台“计算与”后台“计算的分工与协同。”后台“在这里主要指数据中心、计算中心等核心设施,通常包括服务器、存储、网络系统、安全系统等;它以基建为导向,更讲求以基础建设为中心,重在集群、容错、灾备、服务器整合等解决方案的完善。而”前台“则泛指终端使用者及其所使用的任何终端设备,如PC、工作站、笔记本、上网本、智能手机、PDA等;它是以应用为导向,非常看重应用与业务的安全、连续、多样、广泛等。

  随着网络的普及,基于TCP/IP的网络化计算成为事实标准。在很好地承担了历史责任后,“紧耦合”的计算方式在”前台“计算爆炸性增长与变化面前,面临着全新的挑战。这些挑战主要包括:应用便利性、终端平台任意迁移性、数据安全性、业务连续性等。虽然目前市场上有些方案可部分解决上述挑战,但并不完整。从使用者角度看,他们更需要一揽子的集成解决方案,这样才能使IT的优化与改进真正切合业务发展需要。此时,桌面虚拟化技术应运而生。

  任何新技术的商用化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演进过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桌面虚拟化也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。早期桌面虚拟化的核心技术被称为“应用远程接入”,即前台用户通过远程接入模式进入到数据中心服务器,服务器端把指定应用的影像推送到客户前端,从而实现应用接入。在这个过程中,客户前端与后台服务器间仅交流通信协议、应用的影像及其变化量,在客户前端所呈现的应用实际是虚拟计算,真正的计算发生在后台。随着应用远程接入的普及,人们发现这样的“远程接入“是以应用、而非传输为导向,便逐渐演变成“应用交付”技术。但“应用交付”技术中,虽然总体上是把后台应用推送到前台,但很多基于B/S架构的系统是数据与协议同时传输,前台终端上也进行实体数据的计算。这和上述“前台影像、后台计算、非数据传输“的基本特征有很大出入,依然不能完整而精确地概括这一技术体系。当”虚拟化“横空出世,人们一下子豁然开朗:这不正是恰到好处的精准定义吗!

  现在,“桌面虚拟化“已经成为一个业界技术标准定义,并且在早期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相当的完善与扩充,不仅包含了人们熟知的VDI模型,也涵盖了应用虚拟化、本机虚拟化、共享服务的应用发布等多种模型。

  在Forrester的技术市场调查报告中使用了“Client Virtualization(客户端虚拟化)”这个词来统一概括上述提到的各类前台虚拟化。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,体现了在虚拟化改变所有传统计算模型时前台计算的准确定位。

 

0
相关文章